來安福路看話劇、光顧各式各樣的小資店鋪是上海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,現在的安福路邊,梧桐樹已經泛黃,樹葉飄落在腳下,踩上去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。12月4日,《IT時報》記者與上海IG映界影像藝術創辦人、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館長王驊的采訪就約在這里。
(海鷗相機展區,展示著各個系列的海鷗相機)
這條馬路藏著歷史和傳奇,藏著數百臺絕版國貨相機、藏著唯一遺存的海鷗傳統相機裝備生產線⋯⋯在王驊眼里,一臺臺的“Made in China”象征著一座座中國制造的里程碑。
01國產相機的“第一”都在這里
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是三位攝影愛好者的情懷釋放,他們搜羅各式各樣的老相機,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。
館長王驊負責管理工作,博物館從重慶南路搬至安福路后,王驊又在博物館的樓下開了一間咖啡廳,希望公眾在參觀之后到咖啡廳坐坐,聊聊相機與攝影。王驊向《IT時報》記者介紹,上海老相機制造博物館里藏著中國相機的許多“第一”,中國的第一臺照相機——北京照相機廠生產的“大來135”、中國第一臺單反相機——上海照相機廠出品的“上海DF”、上海照相機廠第一臺相機—— “上海58-1型”等都在館內。
讓許多人沒想到的是中國曾有諸多相機品牌,以至于博物館特意辟出一塊展區,展示建國后34個相機生產廠家的代表作。即使隔著玻璃,也可以看見歲月在老相機上留下的斑斑痕跡。
(用于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長焦鏡頭)
“當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,許多省市都有照相機廠,雖然小廠沒有研發能力,但國家會把圖紙給各廠,分配這個廠生產千臺,另一個廠生產萬臺,品牌不一樣但機型幾乎一模一樣,雙鏡頭相機的外觀也都差不多,就像太湖205型與鳳凰205型,除了商標,和海鷗205外觀都一樣。”在王驊看來,幾乎每臺相機都承載著一個故事。比如,1970年上海照相機廠生產的海鷗DF—AB與其他展品相比,因為沒有取景裝置且無光圈顯得別具一格。這臺相機是為了記錄中國原子彈爆炸而定制的機型,因為相機外殼是特殊制作,所以拍攝原子彈爆炸場景時并不會傷害到里面的膠卷。DF—AB的“鄰居展品”是1967年生產的海鷗500毫米長焦鏡頭,這是上海照相機廠專門為前線部隊定制的,用于中國邊防部隊進行巡邏偵查。
在普通人看來,這是一臺臺其貌不揚的相機,但在專業人士眼中,一抬眼就能回到那段時光。
02不僅有相機,還有生產線
許多的中國人、中國家庭都擁有過一段與海鷗相機的往事,經典的海鷗雙鏡頭反光相機至今讓攝影愛好者難忘。20世紀80年代,一臺海鷗相機的價格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,擁有海鷗相機是高富帥的象征。在博物館里,唯一遺存的海鷗傳統相機裝配生產線仍然可以運轉,海鷗廠的老工人可以嫻熟地組裝、調試、保養維護海鷗相機,這家老品牌曾創造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相機產業的輝煌。